人们之所以畏惧慈禧,是因为她在朝廷独揽大权整整四十七年之久。她的权力炒股配资王,在历史上几乎只被康熙与乾隆两位皇帝时的强势格局所相提并论。为什么她能够长期把持朝政?下面把原因逐条梳理。
从道光年间起,清代屡有皇帝无子嗣、命运多舛的现象,这本身就是大清王朝的危机信号。清末内阁大臣胡思敬在评价光绪无子时就指出:国统又一次断绝,家中又无人传位,明眼人都知道,必将掀起一场大乱。 慈禧能够长期执掌朝政,和清朝内乱中的三个皇帝、尤其是她自己同情境中的儿子有关。因为她的儿子年幼无力,位居帝位之时,权力的实控几乎自然而然落在她手里,成为她巩固权柄的关键契机。 此外,慈禧的特殊身份、地位与能力,也是她长期把持政权的重要因素。咸丰驾崩后,清廷实行“垂帘听政”的制度,表面上是太后垂帘、八大臣辅政,实则太后作为生母的权威自然更高;在这八位辅政之臣中,慈禧的地位依然明显优于其他人。 王奕欣曾是咸丰帝的亲弟,对自己的作为很自信,处处打压慈禧,最终被她以愚弄皇帝之罪罢免官职,恭王在这场对峙中也不得不让步。这样的政治斗争格局,使慈禧的权力更加稳固。 在处理纳喀拉家族与爱新觉罗氏之间的政治关系时,慈禧展现出非同寻常的手腕。她并未将纳拉家族中的成员册封为显赫的爵位;而她挑立的两位年轻皇帝载湉与溥仪,实质上是与爱新觉罗关系最密切的后代,因此在朝堂上没有人站出来指责她背叛爱新觉罗。也正因为如此,她才得以在大清王朝统治近半个世纪之久。 就拿光绪来说吧,他之所以对慈禧心存畏惧,是因为慈禧把他架在皇位之上,对他进行近乎母仪般的严格教育。光绪从小就觉得“儿子不听母亲,儿子不听皇帝的号令”是大逆不道的行为,更何况慈禧日常以亲父之称呼、频繁致敬与示礼来巩固她的权威。这些举动让他对慈禧心生恐惧。 恭亲王、醇亲王之所以害怕慈禧,也是因为他们的身份与她相比相去甚远。恭王是咸丰帝的亲弟,而慈禧是同治皇帝之母,血缘距离在权力结构上造成了天壤之别。尽管醇亲王与恭王关系更紧密,但在实际的权力格局中,慈禧的影响力仍远超他二人。翁同龢、李鸿章等人炒股配资王,虽然都是清朝的重臣,但在慈禧面前也必须极其恭谨。要知道,慈禧才是真正的掌控者,代表着满洲皇族与大清的根本利益。自幼他们就被灌输了“忠君”的观念,对这位太后给予了高度的敬意与服从,成为她巩固统治的重要支撑。
发布于:天津市富通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